昨日一名女子冲上台试图接近霹雳苏丹纳兹林沙被捕后,警方证实,该名女子为41岁的马来西亚巫裔公民,有精神疾病病史,目前正根据刑事法典第325条和第511条接受调查。

事发后,社交媒体出现一则错误信息,指涉事女子为华裔,引起广泛讨论。警方随后澄清,该女子为巫裔,并提醒公众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讯息。相关谣言正被调查,依据的法律包括刑事法典第505(b)条(散播可能引起公众恐慌的言论)和1998年通讯及多媒体法令第233条(不当使用网络服务)。

这起事件的本质是公共安全,但网络舆论却迅速转向种族猜测,反映出我国社会在族群问题上的敏感与不安。一名精神病患者的个别行为,被轻易贴上种族标签,说明我们对“种族”的反应仍大于对“事实”的关心。

当种族成为解读一切的起点,社会将难以理性处理公共事务。这不仅制造不必要的紧张,也让执法资源被迫转向应对谣言,而非事件本身。

我们必须意识到,非所有事件都与种族有关,也不应动辄政治化、情绪化。提升全民的媒体素养是关键一步。民众应学习查证信息来源,社交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社区领袖也应带头倡导理性讨论。

警方这次及时发声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一种共识:不信谣,不传谣,以事实为准,以尊重为本。

涉事女子有精神病史,事件不应被渲染成八卦或族群话题,而应引发我们对心理健康体系与社会支持机制的反思。

这不是种族事件,而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信息时代面对偏见,恐惧与分裂时的脆弱。希望这起风波成为一次集体反思的机会:别让种族遮蔽了判断力,也别让谣言取代了真相。

行动党甲洞国会议员林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