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城10日讯)前首相敦马哈迪说,国家若面临问题,掌权者必须当机立断作出正确决策,即使这些决策与国际主流观点背道而驰,也在所不惜。

他以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期间实施固定令吉汇率制度为例指出,尽管这一大胆决定遭到国际社会批评,但他认为该举措是为了挽救国家,不得不为之。

“害怕吗?当然会怕。但这就像医生一样,当面对病人时,所开出的药并不一定百分之百有效,有时有效,有时无效。”

“我当医生时要诊断病因、开药;当我担任首相时,‘生病’的是国家,我就以同样方式应对。”

他在今日播出的《敦马播客》百岁特辑中,指设定令吉固定汇率的决定并非仓促行事,而是经过与金融及商业领域专家深思熟虑后所作出的决策。

“我请教了许多在金融和商业领域经验丰富的人士。很多人都劝我别这么做,因为国际社会不会接受。但如果什么都不做,问题依然存在。”

“所以我们选择一条虽有风险,但也有复苏可能的道路。”

马哈迪指出,马来西亚之所以能够推行这一措施,是因为当时拥有雄厚的外汇储备,与一些无法抵抗市场压力、没有“储备金”的国家不同。

“原来很多人不知道,马来西亚其实有一大笔储备资金。我们拥有以美元计价的储备,所以我们才敢采取这个行动。”

为确保国家金融系统的稳定,他还设立多个委员会,包括处理坏账与因货币贬值而引发的银行系统问题。

“我们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我们有策略、有支撑结构。其他国家做不到,但我们能。”

谈及2003年后国家的发展状况,马哈迪表达了失望之情,指许多过去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对国家进步毫无助益的做法。

“我感到失望,因为那些能推动国家发展的政策被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好的政策,结果国家也未能取得进展。”

马哈迪在位时发生亚洲金融风暴,与时任副首相拿督斯里安华意见分歧。

当时安华主张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采取财务紧缩政策,提高利率、减少开支及不应保释高负债公司,马哈迪则反对有关建议。主张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议,采取财务紧缩政策,提高利率、减少开支及不应保释高负债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