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9日讯)香港住屋问题严重,楼价贵得咋舌,其中有20万低收入人士更是一屋难求,无奈地只好挤在简陋、狭窄的劏房,甚至天台屋,在恶劣天气下心惊胆颤,害怕随时失去居所。

所谓劏房是香港出租房的一种,常见于唐楼等旧式建筑物。即是业主或二房东将一个普通住宅单位分间成不少于两个较细小的独立单位,作出售或出租之用;通常每个小单位均设有浴室。

综合香港媒体报导,香港社区组织协会(社协)就与摄影师Benny Lam合作,以“局住”为主题,展出一辑共6个系列超过50幅的照片,让外界知道百尺单位内发生的人和事。

女儿嫌小不肯同住

香港01报导,46岁的叶女士忆述10岁女儿数月前到香港与她相见时,童言无忌的说出这一番话。因为家贫,她只能将女儿交托予在中国大陆的母亲照顾,女儿不时到港探望,但亲睹母亲所住的地方后,觉得空间太小,不愿到港长住。

6年前与丈夫离婚,叶女士迁出原本与丈夫同住的公屋,搬入劏房,100平方尺的空间,现租3800元(约2024令吉)。她的劏房,厨房和厕所合一,外人很难理解,一间房如何能用于煮食,同时供人如厕。

厕所旁边是一个小水泥台和锌盘,平日切肉洗菜,都在小水泥台上完成;对面是洗衣机,只相距一个身位,“要抱住洗衣机去厕所”。

谁也想不到叶女士原来是视障人士,双眼几乎完全失明,在堆满杂物的厕厨合一的单位生活,一不小心会将日常用品跌进厕所内。

一屋22个“棺材”

15平方尺长方形的居住空间,Tony笑称是一个“棺材房”,戏言中带着的是万般的无奈。今年39岁的他,多年来断断续续做保安员。住过劏房,住过板间房,去年10月开始,Tony以1700多元(港币,下同,约905令吉)月租,搬进位于旺角的“房间”。

Tony起居生活全挤在棺材房,平日靠服安眠药始能入睡。-图取自经济一周脸书-
Tony起居生活全挤在棺材房,平日靠服安眠药始能入睡。-图取自经济一周脸书-

所谓的房间,其实是一个5尺阔乘6尺长的木箱,旁边有道趟门。一个劏房,共有22个“棺材”。

“棺材房”内,除了住人,还要放私人物品,身材不高的Tony,在房内亦仅能伸直双腿,更换衣服亦要到走廊。每天起床坐起来,头顶贴“天花板”,Tony说:“好难受,好焗促。”

因为住所环境狭窄,平日甚少留在房里,白天外出游逛,晚上回来睡觉,亦要靠服安眠药始能入睡。

楼梯间吃饭游玩

除了棺材房和劏房,旧区常见的还有天台屋。66岁罗女士住的天台屋,正正是最简陋的一种,用铁皮建成,夏天来临时,“屋内比街头还热”,她形容温度与焗炉没有分别。

50尺的天台屋只容得下一个双层铁架床,上层用于放置杂物和给小孩做功课的书桌,下层得供3人同睡。-图取自经济一周脸书-
50尺的天台屋只容得下一个双层铁架床,上层用于放置杂物和给小孩做功课的书桌,下层得供3人同睡。-图取自经济一周脸书-

较早前连下多日雨,又刮台风。“刮风下雨最难顶”,罗指雨点不停打在屋顶上,还有铁皮因强风而互相碰撞的声音,听起来天台屋仿似会随时倒下,加上厨房在户外,“要撑伞煮饭”。

只有50尺的天台屋只容得下一个双层铁架床,上层用于放置杂物,下层则与孙儿孙女同睡;罗的女儿通宵上班,早上才回来睡觉。平日吃饭,要走到屋外吃,若下雨的话,更要避走到楼梯吃。申请了4年多的公屋,仍毫无消息。

“局住”照片展下月在香港文化中心等展出,记录蜗居景象。6个系列包括“璀璨香港”、“潮流劏房”、“儿童乐园”、“居者有其屋”、“美食厨房”和“乐观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