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14日讯)马来社会近日来再因阿拉伯字眼而闹翻天,槟城宗教司拿督旺沙林声称谁人唤作“Damia”其实是身带污名,因该字在阿拉伯文里含意是“出血之处”,引爆网民与学者骂战。
玻璃市宗教司拿督阿斯里已反驳Damia带有“出血之处”的诠释,他认为“Damia”极可能是来自希腊古文,而在阿拉伯文中,damia里的字根dam虽是“血”之意,但通常不用作名词。
他是在其脸书发帖指出,“因此我推断Damia是全球通用,并非是阿拉伯字眼,将Damia解读为是秽血,是不正确的。”
他还吁请家长在取名时,先了解名字的来源与含意,特别是否参照名字的原文来源。”“我们不要去误解人家的名字是坏名字,因为他们取名时可能是取自其他语言的。”
马来报章《阳光日报》日前报导,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一封来自槟城宗教司局志期本月7日的公函,该信是覆函国民登记局,是解释为何Damia是坏的名字。
原来有位马来女子取名为Damia,向国民登记局申请改名,该局就请教槟城宗教司局,旺沙林就发函回覆,解释为何他支持该女子改名。
他在信中写称,Damia的名字意头不好,因为这字眼是指出血之处之意。
但该公函广为流传后掀起网络舆论,特别是不少名字有Damia的网民否定旺沙林的说法。
旺沙林后来对《阳光日报》解释,许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些含意不好的名字。
该报也访问一位精通阿拉伯文的学者沙鲁的谈话指出,家长在取名字时,应向宗教界人士请示或请教,因为他们对阿拉伯文化更为熟悉。
无论如何,对英语圈人士而言,类似Damia的洋名Damian则是普遍不已,而且Damian已获核实是源自于希腊文。
大马马来人日渐受到阿拉伯文化影响,可从近年来广受欢迎的阿拉伯男士长袍反映出来,包括在今年2月时有一家网络制衣厂,推出宽肩束腰修身、颜色鲜艳的阿拉伯男装长袍,被抨击为如同女士晚装,贻笑大方。
同时,不少马来同胞的名字已偏向阿拉伯文,连串冗长,而且拼法也花样百出,不再是昔日简单易记的“阿末”、“阿布”、“花蒂玛”等的菜市场名字。
在去年,社运人士兼敦马长女拿汀巴杜卡玛丽娜在受访时指出,大马马来人已受到阿拉伯文化,引起许多人共鸣。
另外,也有马来文化人士指称马来语日受阿拉伯文影响,包括将约定俗成的马来字眼改成阿拉伯字,最明显的是“开斋”(马来文:buka puasa)改为“Iftar”,但雪州宗教局否认这是文化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