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的斯亚贝巴1日讯)中国“二十四节气”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1届常委会,周三在埃塞俄比亚首都斯亚贝巴通过审议,正式将中国申报的农历“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与会代表拍手庆祝。
二十四节气是通过观察太阳位置,来认知一年内时令和气候等变化规律,每隔15天一个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四节气分别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
据记载,二十四节气在秦汉时期趋于完备,有约两千年历史。
其中“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4个节气,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立。
传统上,农民会依据二十四节气来进行农耕活动,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是中国第五大发明。
至今中国共有37个项目成功申遗,包括皮影戏和珠算等,是全球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