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盛顿30日讯)从欧洲难民危机、英国脱欧公投到美国总统选举,今年全球政治议题均与排外情绪密不可分,知名字典网站Dictionary.com选出了2016年度的关键字:xenophobia(排外主义)。

美联社报导,Dictionary网站编撰人员所罗门指,6月英国脱欧公投当天及前后一日,“xenophobia”在网站的搜寻次数激增938%。同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形容当时共和党初选参选人特朗普的言论“不仅是民粹主义,更是本土主义、排外”,也令“xenophobia”的搜寻率大增。

溯本究源来讲,“xenophobia”一词在1800年代末期才出现于英语世界,字根来自两个希腊词语“xenos”及“phobos”,前者意思为“陌生人或客人”,后者则是“恐惧或恐慌”。

Dictionary网站对此词的定义是“针对外国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或陌生人的恐惧或憎恶”,并进一步将这中恐惧或憎恶解释成“对有别于自己的习俗、服饰、文化”的反感。

曾在福特政府、卡特政府及克林顿政府任职、现任柏克来加州大学公共政策专家里奇(Robert Reich)表示,他觉得绝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排外主义是什么。排外主义是一个大家应该担忧的现象,绝非一件值得欢庆的事情。

稍早前,对于2016年低迷的气氛,英国《牛津英语大辞典》(Oxford dictionaries)的编辑们则选择“post-truth”(后真相)作为2016年度关键词。

牛津辞典定义“后真相”为“反应客观事实对民意的影响力,比不上情绪及个人信念的情形”。牛津辞典表示,“后真相”一词今年的使用频率较去年暴增20多倍,这种现象与英国脱欧公投及美国总统大选密切相关。

“后真相”一词最早可追朔至1992年,由塞尔维亚籍美裔剧作家特西奇(Steve Tesich)发表于《国族》杂志的文章里,用来表达“真相是次要”的意思。“后真相”一词2004年起用以描述选民忽略客观事实,倾向依据个人感性及立场来判断的政治现象;政治人物也因此得以透过各种精心编造的谎言来操弄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