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17日讯)2016里约奥运已经举行到第11天,中国在本届奥运成绩却不如以往,根据奖牌总数排名,中国暂时位居第3(17金15银19铜)。中国民众热爱看奥运比赛,却常常抱怨“裁判不公”、“选手被黑(抹黑、冤枉)”等。英国广播公司(BBC)分析,中国民众的受害者心态,与中国缺少言论自由有关。

这篇由BBC中国总编辑凯瑞(Carrie Gracie)撰写、题为〈里约奥运:中国民众的受害者心态?〉的评论,指很多中国观众认为,里约奥运会裁判对中国运动员不公。其次,在所有奥运会场馆使用的中国国旗都不正规,上面五角星的角度不对。而在一场比赛中,中美运动员并列铜牌,但升旗时中国国旗处于美国国旗下方。分别来自澳洲和法国的两名游泳选手指控中国运动员使用禁药,并拒绝向其道歉。

中国观众抱怨,中国体操选手“被黑”,中国举重选手“被黑”,中国游泳选手也“被黑”。

在里约奥运会的第一天,中国中央电视台(央视、CCTV)就在微博上发文说:“当我们的心态越来越成熟,越来越懂得欣赏比赛,能坦然地为对手鼓掌,凸显的是大国的自信和包容。”

BBC文章指出,央视如果相信“自信和包容”应该成为奥运会的主旋律,”那么它确实需要努力把这种精神传达给观众”。

认为裁判员对中国有偏见

一项民意调查显示,80%以上的中国人认为里约奥运会的裁判员对中国有偏见;只有16%的人认为其他国家和中国一样可能遭受误判。

上周四晚,官方《中国青年报》发表评论,试图扭转这种大众心态,“纵观现代奥运百年历史,误判的争议此起彼伏……不仅中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也都有遭遇不公裁判的时候。因此,对于误判,不加区分地认为全都是‘别有用心’,就有点情绪化了”。

不过,BBC认为,中国的官方媒体实在不应该去责怪别人,因为中国民众的受害者心态就是它们制造出来的。

奥运会开幕前一个月,设在荷兰海牙的常设仲裁法院作出裁决,认为中国对南海海域没有“历史权利”。中国官方发动舆论攻势,公开表达愤怒。当时中国的主流论点是,这个国际法裁决与中国的立场不同,因此无效。仲裁庭法官要么愚蠢,要么收了对方的钱,甚至可能二者兼有。这种愤怒至今仍然影响着民众的情绪。

BBC指,“如果中国政府可以选择性地对待国际法裁决,那么中国民众采用同样原则对待体育裁判,又有什么值得惊讶的呢?”

BBC说,中国体育迷为何感情用事、甚至他们的意见那么统一,“而不是有一系列不同的观点?”该文指出,中国运动员艰苦训练值得尊重,中国却很少有人提及中国游泳队过去服用禁药的历史,像是中国女将陈欣怡就在药检呈现阳性。如果在禁药问题都不能自省,“还希望让中国在更危险的国际争端上反思自己的立场?”

文章指出,“若没人愿意改变观念,中国与其他国家的隔阂将无法消除,而这是更危险的后果。我认为这反映出了更深层次的问题:自由言论的缺失,以及中国人普遍的从众心理——南海仲裁就是最新鲜的例子”。

文章还举例,像是中共喉舌《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把澳洲叫“纸猫”,还警告澳洲“来南海蹚浑水”,就将成为“中国进行警告、敲打的合适对象”。澳洲与越南都遭到严重的网络攻击,韩国因部署“萨德”(THAAD)反导弹系统也遭到中国的经济惩罚;奥运会开幕式时,当菲律宾国家队出场时,中国央视解说员白岩松沉默以对,根本没提该国的名字。

因此,“在这重重的敌对气氛之下,不难理解中国民众为什么会抱着那么重的受害者情结来看待一场体育盛会,为什么会处处提防对手的反华阴谋”。

BBC认为,中国应该鼓励更多的运动员像中国女泳将傅园慧一样“做自己”。文末还帮中国奥运代表队、以及其他国家的代表队订立一个“三不”原则,“失败时不要输不起;不要陷入偏执的群体思维;不要对国际规则挑挑拣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