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英国《经济学人》以“收手吧,小偷!马来西亚首相将会窃取选举”为标题,对首相纳吉进行非常直接、苛刻的指控,引起全国的哗然。

在马来西亚,执政者在选举制度上有一定的优势,这点不用外国媒体来告诉我们。在马哈迪时代,“善用”执政优势来提升本身胜算的手段,简直有过而不及,所以才会发生“沙巴身份证计划”。

Advertisement

在网上搜索身份证计划,我们可以轻易看到世人对有关计划的看法就是“引进穆斯林操控选举”,指的是马哈迪政府在沙巴边境,引入大量来自菲律宾、印尼的穆斯林,给他们身份证即公民权,那么他们就享有投票权,在大选中助国阵一臂之力。

在《经济学人》的那篇文章,内容指纳吉通过收买选民、重划选区来操控第14届大选。其实,无需《经济学人》告诉我们这些事,因为这些事,反对党已经说过无数次,大马的选民甚至比《经济学人》更清楚。

Advertisement

所以《经济学人》的文章之所以引起国际尤其大马人民的注意,不是内容,而是背后的议程。

Advertisement

除了《经济学人》,最近国际频频出现马来西亚的丑闻。富商刘特佐的游艇在印尼被扣查,还有武吉阿曼刑事调查局总监旺阿末涉及非法汇入近百万令吉巨款到澳洲银行,这些新闻在大选前陆陆续续出现,仿佛就是为反对党制造优势。

美国《华尔街日报》以26亿令吉资金与1MDB课题,率先向纳吉展开攻势,引起连锁反应,很多国家包括新加坡、英国、加拿大、瑞士纷纷调查1MDB在其国家的交易,导致纳吉出现领导危机。

Advertisement

在千呼万唤之下,马哈迪终于还是成为了希盟的首相候选人,他自己在希盟大选宣言上,也以开玩笑的方式表露自己还想再当首相的心愿,要希盟领袖及选民成就他。

要谈操控选举,比较起纳吉,写马哈迪会有更大的新闻发挥空间。

马哈迪当首相22年,外国媒体尤其美国媒体绝对不会对他感到陌生,毕竟他在位时多次批评美国自以为是大哥,企图干涉其他国家的内政,更呼吁东盟成员国一起对抗美国强国主义。说白了,马哈迪理应是美国的敌人,但奇怪地,美国媒体却没有针对马哈迪或再度任相一事加以评论,美国的量度真的十分大方。

马哈迪任相时所发生的龌龊丑闻,出一本书也难以完全详尽地叙述出来。我们需要公平地评估执政党与在野党的政绩,不管是政策与舞弊丑闻,他们都有责任向选民交代与接受问责,并不是身份与立场转变后就可以一笔勾销。

如果外国媒体真的关心我国的政治与选举,就要不偏不倚地也报导下马哈迪若再当首相的后果,建议标题可以打成“收手吧,独裁者!马来西亚暴君欲再度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