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灵再也6日讯)朝野政党代表和政治分析员认为,对身份认同的认知和停留在旧思维,是导致我国人民尚未达致真正团结的原因。

他们认为,政治人物并非是导致国民不团结的原因,不过,政治人物必须了解本身的角色,不应该发表种族言论和逾越界线;人民也应该秉持团结精神,种族言论自然不会受到欢迎而扩大。

公正党青年团长阿克玛举例,爪夷文课题是各族有不同的身份认同而引起。他认为,身份认同除了从族群区分,也可以从语言、出生地等区分,因此人民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看待这个课题。

他说,如果人民以“大马人民”作为对本身的身份认同,以及从价值观的角度来看待此事,他相信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他也说,如果人民秉持团结精神和遵循良好价值观,蓄意玩弄种族课题者也没有机会煽风点火。

他周四在《星洲日报》和《阳光日报》主办的《#KITALAH MALAYSIA异·同》活动推介礼暨《独立62年后的马来西亚》座谈会上,这么说。

其他主讲人包括前内阁部长丹斯里翁诗杰、政治分析员拿督三苏和国大党副主席拿督西华拉治。

翁诗杰说,部分大马人民仍有零和思维,因看到特定族群的成就而感到不满,影响团结。

此外,他说,团结未必只是一个模式,例如同化模式只是反映出人民一致,未必反映多元社会,因此他认为同化模式不适合我国。

他说,他并不反对各族容忍;然而,除了容忍,各族人民应该共同前进。

国大党副主席拿督西华拉治说,政治人物代表人民的声音,如果发生宗教和族群问题,政治人物会提出相关问题,因为这是他们的责任所在,不能归咎他们。

尽管如此,他认同政治人物要有界线,尤其是部长,必须注意本身的角色,不要发表影响族群情绪的言论。

三苏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之处,因此他认为比起团结,我国应该更专注于社会融合(kesepaduan),即接纳和尊重彼此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