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出现在接种疫苗时被“打空针”事件,这让许多民众都因此感到紧张不安,也促使他们向警方报案,并要求警方对疫苗管理者采取行动。

一些怀疑自己被打空针的民众,在注射第二剂疫苗30天后,可以到有执照的医疗实验室进行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抗体检测,以确认体内是否存在抗体。

Advertisement

有些医疗实验室正在推广这种检测,例如Pathlab可以帮助民众检测个人的抗体水平,费用为120令吉。

《Malay Mail》采访了两位医学专家,以了解他们对此课题的看法,他们都认为基于几个原因不应该鼓励民众做疫苗抗体检测。

Advertisement

马来西亚医学联盟协会(MPCAM)主席拉古玛(Raj Kumar Maharajah)解释,疫苗抗体检测的结果不应该被用来评估一个人的免疫水平,因为仍然没有足够的研究来支持这个说法。

Advertisement

他表示:“当我们谈及抗体检测的数值时,知道这个人过去是否染疫是件非常重要的事。通过自然感染对病原体产生免疫,这会让人体出现适应性免疫应答,形成抗体。”

“然而,在接种疫苗后,情况可能并非如此,还在进行研究。”

Advertisement

他补充,这些抗体检测没有被验证能用来评估免疫力或不会感染病毒。

他表示,应该只由那些熟悉使用该检测,并清楚该检测的限制的医疗人士提供这项服务,而不是由没有医生监督的实验室直接提供。

“随之而来的风险是,人们会有一种受到保护的错觉,以及不法之徒可能会试图以这种方式,从弱势群体捞取金钱利益。”

他的推理得到了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FDA)的支持。

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发布文章指出,尚未对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抗体检测进行评估,尚不清楚接种疫苗后,体内的抗体能提供多少保护。

文章也指出,如果没有正确解释抗体检测的结果,人们可能会减少进行防疫措施,这可能导致疫情持续蔓延。

在新加坡担任医疗保健管理人员、《Malaysian Medical Gazette》的执行编辑邱勇健医生(Dr Khoo Yoong Khean,音译)也有类似的担忧。

他建议马来西亚人在从事这类服务之前,要充分了解抗体检测是怎么回事,因为它存在可能对结果错误解释的风险。

“身体在任何特定时间都会产生许多抗体,就新型冠状病毒而言,主要产生的抗体是针对核衣壳蛋白(N)和刺突蛋白(S)。”

“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中,会产生核衣壳蛋白(N)和刺突蛋白(S)的抗体,但在疫苗(主要是mRNA)免疫反应中,将只产生刺突蛋白(S)的抗体。”

他表示,因此,如果市场上的这些检测没有说明它检测的是哪种类型的抗体,或者没有人可以正确解释,许多人可能会错误地解释它们。

他说,他不鼓励公众只是为了检查新冠疫苗是否有效而去做抗体测试,免疫反应是一个复杂的机制,抗体水平只是整个过程中的一小部分。

“抗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下降,如果我们没有被感染就不需要它们,但身体会记住如何在需要时产生它们,这是疫苗的最终目的。”

他解释,抗体检测也有很多注意事项;检测的时间(天数)、抗体的类型、人的临床状况和病史。广泛使用它们作为公共卫生检测措施不是明智的选择。

邱勇健医生与拉古玛的观点相同,他补充,这些检测可能会导致人们粗心大意,忽视有效的公共卫生措施,如正确戴口罩、保持人身距离和个人卫生。

“举个例子,如果我们在一个接种过疫苗的人身上没有检测到核衣壳蛋白(N)的抗体,这并不意味着他/她没有受到保护,或者任何抗体的存在也不能说明保护力有多 ‘强’,因为抗体水平在一段时间后,会出现波动和下降。”

他说:“如果我们只依赖核衣壳蛋白(N)的抗体呈阳性,但不知道水平如何,可能会给人一种虚假的安全感,人们可能会不明智地放弃其他已被证实的公共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