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个籍贯的先辈南下西洋来到大马,许多的新年习俗文化也随之飘洋过海,落地生根萌芽以及传承下来。

除了原有籍贯的过年习俗,也有不少新的文化习俗在本地相遇、融合,及变化后诞生,其中捞生、元宵抛柑结良缘、廿四节令鼓、柔佛的古庙游神,及天公诞等就是个很好列子。

Advertisement

小编在此为各位整理各籍贯的过年习俗,让你拜年不会撞板又可以漂亮地打开话题~

福建兴化特别重视年初四这一天,对他们而言,年初四才是真正的“过大年”。
福建兴化特别重视年初四这一天,对他们而言,年初四才是真正的“过大年”。

Advertisement

福建——除了拜天公,兴化人初四做大岁

Advertisement

在大马的福建人最长见的就是年初八拜天公,但你又知不知道其实福建兴化人跟其他籍贯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特别重视年初四这一天,对他们而言,年初四才是真正的“过大年”,比年初一更加重要,福建人称这一天为“做大岁。

“ 做大岁”的习俗,源自明代嘉靖41年间的年三十晚直到年初三,兴化人在当时遭倭寇侵扰,当年死伤无数,无法过一个平安年。

Advertisement

过后为了纪念这惨痛的日子,兴化人就在民间相约以除夕为小年夜,正月初四为“大年夜”,亦称之为“做大岁”。

客家人在年二十煎年糕与五色糕点,纪念女娲用五色石补天。
客家人在年二十煎年糕与五色糕点,纪念女娲用五色石补天。

客家——初二开年二十祭女娲

客家人极之重视年初二,更把它称之为“开年”,意即农历最大的日子。这天客家人会进行祭拜,供品包含三牲、酒、茶,且必须用米筛装着,然后朝天祭拜。

对客家人而言,正月二十是个特别的日子,坊间称为“天窗日”或“天穿日”。传说中,女娲是在正月二十补天,后人为了纪念女娲娘娘,便在这天大事庆祝

客家人在这天,一定会煎年糕与五色糕点,纪念女娲用五色石补天。据说,当年女娲补天的地方,位于当今中国河北邯郸,当地人为此建了一座全国最早奉祀女娲的‘女娲庙’,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潮州籍长辈会在初一煮一锅糖水,里头包含白果、桂圆(龙眼)等。
潮州籍长辈会在初一煮一锅糖水,里头包含白果、桂圆(龙眼)等。

潮州——初一煮锅糖水贺新正

潮州人在除夕这天,在神桌上供一碗插着春花仔的白饭。这碗饭不可马上收,须摆到发霉,象征去年存(剩)到今年。

大年初一,潮州人称为“过正”(或新正),意指新的一年正月第一天,潮州籍长辈会在这天煮一锅糖水,里头包含白果、桂圆(龙眼)等。

广东人外嫁的女儿初一必须留在夫家招呼客人,初二才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娘家。
广东人外嫁的女儿初一必须留在夫家招呼客人,初二才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娘家。

广东——一段口诀好过!年初二开牙,女儿回娘家

广东人过新年少不了这个口诀,“年廿三,谢灶君,年廿四,开油镬,年廿五,蒸年糕,年廿六,扫房屋,年廿七,执归一,年廿八,洗邋遢,年廿九,贴挥春,年三十,团年饭。”

年初二的开年饭也称为“开牙”,是新年最丰富的第一顿菜肴,跟除夕夜不相上下。以前,广东人外嫁的女儿初一必须留在夫家招呼客人,初二才可以开开心心地回娘家。

父母爱女心切,特意准备丰盛的午餐来迎接女儿,让外嫁女跟家人团圆,一道品尝“家乡菜”。

元宵抛柑是马新特有的文化习俗。
元宵抛柑是马新特有的文化习俗。

而在元宵节(初十五)这天各籍贯的庆祝方式,基本一样。不过,抛柑其实属于马新本土文化,是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民俗,而在中国,元宵节关乎赏花灯、提灯笼、吃汤圆。

古代中国社会,思想较为保守。女孩子都是闺女,须管理好家中大小事,鲜少有机会出门。元宵节这天,是有情男女唯一相会时,因此,在中国元宵节不称庆祝,而是闹元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