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民间是怎样的一种rasa?

岁末年关,今年教人特别感怀的,该是一个我们几近遗忘的马来文字:Rasa。这是一个意涵丰富的马来文字,除了表义是"感受”,其实还有其他含义,如感觉、想、口味等。总之2016年你在政治时局与经济前景你Rasa到什么?就是一股欲说还休,还是敢怒不敢言,甚至是不说也罢的感受,白话一些来说:百般滋味,点滴在心头。

有位目前访澳客座研究院士的大马敦拉萨大学助理教授雅蒂拉,在新加坡《海峡时报》写了一篇文章:"大马信任赤字的代价是什么?”,文中提及首相纳吉即使在今年捎来不少佳讯(访华丰收巨资投资项目)与霸型计划(如马新高铁、东海岸铁道工程等),但始终在民间难以力挽狂澜,源自于信任赤字。

Advertising
Advertising

文中说,由于官民脱节,以致即使官方有何长期惠民计划,民间都不会热烈响应。这一切会带来政局与经济风险,更甚的是,难以带动机制改革。文中也提及人民其实还未走出1MDB弊案的阴影。

华巫给政府写下什么信任赤字?

若深剖所谓的"信任赤字”,其实除了1MDB弊案疑云,其实民间是别有一番滋味。而马来社会与华人社会的感受更是大大不同。

犹记得去年4月推行消费税时一团糟的情况吗?电话预付卡是否征消费税也闹翻天,今年10月,纳吉就归功消费税300亿令吉的税收救了大马经济,充份反映这玩味的局面:民间视消费税为灾星,但经济收入则是救星。

在经济学来看,消费税扩大税基(即不论华人或马来人等都避无可避要缴付)来增加财源,可以有100个理由去赞成,津贴削减(如食油、汽油等津贴)也是同理,书面语是"维持永续经济”云云。但在政治上,征消费税、减津贴而致物价腾涨,在大马马来社会来说,是致命伤。

巫裔感受特别深:原来没有破例享尊权

马来社会的"应得心态”行之有年,一切关乎马来人特权,而应该获得"眷顾”,同时也会获破例对待。敦马哈迪主政时说出十多年前的拐杖心态触痛马来社会的心事,可是这族群会觉得这是理所当然,说白了就有失礼仪的。

所以当政府课消费税、津贴削减,甚至废除津贴时,马来社会觉得权益受损(因有特权也没有破例被善待),既得利益丧失(买一块加料面包也要缴税政府),他们的rasa自此不一样。

但若以重商的大马华社来说,政府部门是否有效率、政策是否跨族间一视同仁,贪污猖狂与诚信何在等,这些向来都是华社给大马政府写下信任赤字。如果说要有征抽消费税而国库享钜额税收,华社会问:这些加码收入是否有善用?如果说要削减津贴,华社也追问到底是如何拟定食用油价格或汽油价格?华社对问责与透明度的呐喊,在多年来都得不到充份合理的解释。

马来社会也发出问声呼声

然而如今马来社会在感受到百物腾涨时,他们也觉发起同样的呼声:到底政府在美其名开源节流时,这些省下来的钱到底用在何方?更甚的是,他们也觉得被刮了民脂民膏,是否又让权贵中饱私囊?

所以,我们说的民怨鼎沸,其实就是大家身同感受,对政府吐槽之余也聚了一大桶苦水,沸腾地烧起来。

然而今年较为玩味的是,大马政府与中国空前地"亲密无间”,在2015年9月中国驻马大使拿督黄惠康访茨厂街而发言,被指干预大马内政,但纳吉率团高调访华后,巫统上下欢迎不已,连巫统代表也在大会说,华语很重要。

华资最玩味

中国与华资其实是大马政局一个颇为玩味的因素,因为当中有许多参数,而可衍生不同的变数。撇除巫统护主的表态不说,一般上马来社群对于纳吉访华后的大丰收心存隐忧,深剖是出自于心底里觉得"又被围剿”、"马来主权是否会被蚕食”的不安和疑虑。

对马来社会而言,马来人特权是与人口多寡是直接关连的,而华资大举抢滩,又引入更多中国人来马,在马来社会眼中看来,外资投入并非只是在商言商如此简单直接。

民间真正的凄风苦雨

但对于大马华社而言,特别是新生一代,其实心理上与中国是有明确切割。而以大格局而言,即使有华资涌入,会否带挈到本地华社普罗大众?华裔工商社会是否能从中分到大饼?所谓的共享商机与共存共荣,其实已有不言而喻的否定答案。而且政治观察员也一致认为,纳吉政府亲中引入华资,也不大会引返华裔选票回流。

如果说1MDB案件是大马人头顶上的一块乌云,但其实民间已在下著狂风暴雨,升斗百姓被生活压力打得七零八落。

技术的说法,是现在大马政府陷入信心赤字,赤字就是比零还少的失衡,在负水平之下,再扣多少分,终究也不过是负数。但若以本土化的语言来说,民间的情绪是:对政府霸型计划没rasa、华社对华资也没甚rasa,但对于生活的压力,不论是什么种族,都各有rasa,这就是大马人的2016年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