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灵再也26日讯)当提及"土著”时,会马上联想至"马来人”,以及想起在过去数十年,积极提及平权措施政策的沙巴和砂拉越少数原住民。
随着大马印裔穆斯林近期要求被列入被称为"土著”的特别群体,你可能会问:你是否也能要求"成为”,或是必须"生为”土著?
1. 什么是土著?
在联邦宪法里是找不到土著这字眼,这意味着其含义并没有一定的基准。
宪法第160条文只赋予"马来人”的定义,即是该国民必须是穆斯林、 惯性应用马来语、 生活遵循马来习俗,以及必须是在大马出世的父母所生。
大马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年中,大马人口预计将突破3200万人,其中在2870万公民当中,共有1978万名土著,而华裔和印裔分别占666万人及不超过200万人,其他族群则占28万4000人。
另外,在这多元种族的大马,有着异族通婚的例子,并不是一个不寻常的景象,这会导致相关族群的种族身份有着一定的弹性。
2. 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土著?
宪法赋予"马来人”的定义,是否表示尽管是不同族群的国民,只要符合宪法所阐明的标准,就能被社会和政府认同为马来人呢?
相同的,谁才能被正式认可为真正的土著呢?
如果一些社群的世代祖先已在大马扎根,或该些和马来人或东马原住民及当地人通婚的人,或他们信仰伊斯兰及一直遵循着马来习俗和语言,或在政治权宜之计允许下,那他们是否能称为自己为土著呢?
这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但至少有个群体提出了相关问题,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上周呼吁政府能对土著身份做出深入探讨,并询问印裔穆斯林是否因宗教信仰,而被赋予土著身份。该组织也提问,其他种族的穆斯林是否也能授予相同身份认可。
3. 这只是一个标签,不是吗?
是,因为部分土著会感觉自己的社群,已准备好独立自主,无需依靠该身份生活。
不是,因为土著身份有着一定的经济福利和确实的优势,这往往与马来人和东马原住民的特权重叠。而宪法第161A条文能找到沙巴和砂拉越"原住民”的定义。
至于宪法第153条款也讲述,宪法授权国家元首保障及维护马来人和东马原住民的"特殊地位”,以及其他社群的"合法权益”。然而,条款里并没有使用"权利”和"特权”等字眼。
而这条款经常被被视为,在奖学金、教育或培训特权、公务员职位、特殊设施、商业或贸易活动许可证或准证等方面,给予马来人和东马原住民的"固打制”。
不过,宪法第153条款所阐述的特权,也有特定的限制,以保障其他社群。
大马人能快速找到现实生活中,亲土著政策的例子,如帮助相关社群赶上发展进度。而有者也质疑政府大学入学资格和奖学金已不再是以学术成绩为准,而种族在其中扮演一定重要角色。
另外,证券监督委员会相关报导显示,希望能在大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至少要向土著投资者提供12.5%的股份,而新发展项目的优惠房地产单位的强制配额,在不同州属将会有不一样的比率,如柔佛去年提供40%配额,接着是森美兰州(50%)及吉兰丹(70%)。
联邦政府也于今年4月推行了土著经济转型路线图2.0(BETR),该计划甚至超越了现有经济措施,改善土著社群在教育、健康、收入水平及资产拥有权等领域的福利。
4. 一半的身份?
有趣的是,一向只开放予土著的国民信托基金有限公司(ASNB),现在也欢迎另一组被称为"少数民族”的本地投资者。
该公司列明了细则,详细说明土著选项的人士,包括是穆斯林的马来人,但在这选项下,其他土著人民,如大马半岛和东马原住民、或沙巴人与砂拉越人结婚生下的孩子,并没有一定需要符合穆斯林这条件。
除了注明所需的文件和哪个部门或可能提供土著身份认证外,该公司网站也清楚列出,东马人需根据父母的身份,符合相关的投资资格。
那么有资格投资这只限于土著的信托基金的"少数民族”还包括谁呢?他们分别是暹罗或泰国人、葡萄牙或欧亚或塞拉尼人、改教穆斯林或无土著身份的穆斯林,以及印度穆斯林。
还有哪些人一直都要求被列为土著呢?根据过去的新闻报导,那包括馬六甲遮地族,或印度峇峇娘惹(印度和峇峇娘惹的混血孩子)。而有着暹罗血统的大马人之前也曾被授予土著身份。
那么享有土著权益的,必须要是切实的土著,还是拥有一半土著身份的人们?
谁是土著?谁能成为土著?这一切被挑起的相关问题,看来只有掌权的政府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