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8日讯)大马首相拿督斯里纳吉11月初访华,获得中国的550亿令吉低息贷款给东海岸铁路(ECRL)项目,大马也把这项目的工程计划交予给中国公司承建。在更多中资企业进军大马的同时,这些企业会不会带来"非洲模式”的管理制度?中国企业在非洲当地的劳资纠纷中,不时传出低于法定标准薪水、过长劳动时间与恶劣工作环境等新闻,这类的历史会再度在大马重演吗?
台湾关键评论网特约作者何汉升撰文指,大马经济在这几年一直没有很大起色,而自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因不确定因素增加,亚洲货币一致哀鸿片野,投资人大举抛售马币,令吉甚至一度跌至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的最低点。大马政府主要税收来源依靠原油,在国际原油价格不断下滑,加上一马公司丑闻的负面影响,投资人对政府信心不佳,加速资金外移 ,因此,中国政府的这笔援助对经济状况不佳的大马而言可谓及时雨,两者顿时一拍即合,各取所需。
文章指,中国自改革开放以后,持续推动"走出去”战略,鼓励较有竞争力的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尤以在非洲投资为甚。在国家战略的角度下,中国政府采取优惠贷款的方式借贷,并协助非洲国家建造基础建设,再交由中国公司负责承建从中得到利益,几乎都是同一套剧本。
而中国在金援非洲国家同时,并没有输出所谓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政治理念,同时也以不干预该国内政为原则。这与西方国家因民主自由和人权而对非洲国家发声不同,独裁国家反而更欢迎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进入当地投资。
但中国企业在非洲当地因为语言、习惯和风俗与非洲当地有着极大的差异,导致劳资关系相对紧张的例子比比皆是。今年8月肯尼亚发生200名青年闯入正在修建铁路的工地,并打伤14名中国籍工人,原因就是中国工人抢走他们工作机会。
类似的例子其实在非洲屡见不鲜,2010年赞比亚的一间中资企业——科蓝煤矿因劳资纠纷,中方管理人员开枪造成11名当地员工受伤,事后该管理人员遭到拘捕。之后又有科蓝煤矿的数百名当地工人在矿区引发冲突,造成中国员工一死四伤。冲突一次比一次更大,最后是以该煤矿厂被撤照收场,对双方而言无疑是两败具伤的结果。
文章指,中国企业在非洲当地的劳资纠纷中,也不时传出低于法定标准薪水、过长劳动时间与恶劣工作环境等新闻,如今场景换到中国企业投资马来西亚,这类的历史会再度重演吗?
文章还指,与非洲当地发生中国籍管理人员和当地工人的冲突类似,马来西亚也有自建国以来一直挥之不去的种族问题, 虽然现况没有恶化到水火不容,但是也传出当地华人老板因为种族问题而不聘请马来人的新闻。
文章认为,可预见的是,中国企业到马来西亚后,会对大马当地的经济产生正面效益,而为了更快地适应和有效管理,中国企业应会倾向聘请大马华人来共同管理,这有好处但同时也容易被扣上"两地华人联合”帽子。 而事实上,也真的出现"首相卖国”和逼得马来西亚驻华大使黄康惠不得不出来辟谣的新闻。
文章最后表示,中国企业来马投资本来是好事一件,奈何在这个国家有太多可操作的种族问题和空间,如果中国企业带来同"非洲模式”的管理制度,相信最后也会碰上一鼻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