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25日讯)马来西亚华人至少能说三种语言,常常让外国人震撼与折服,但除了语言能力外,华人新生代汲汲求知的精神,也感动了一名香港作家。她特此写了一篇文章,赞扬大马华人如何兼容并蓄,并反思香港人如何能走得更远。
香港作家、纪录片电影导演江琼珠,周日给网络媒体"香港01”写了一篇名为〈广东话在他乡 马来西亚人看雨伞运动、香港文学〉的文章。文中提及她今年7月带着纪录片《几乎是,革命》到大马几个城市放映时,遇见了不少既会说华语又会说广东话的华人,以及惊讶于他们都相当熟悉香港的政局。
文章开头,江琼珠讲述了与一位萍水相逢的大马华裔研究员聊天的经过。知道作者来自香港,这名大马华人便自然地用广东话打开话匣子。他跟江琼珠讨论香港社会形势,期间还引经据典孟子的话。
江琼珠不懂文言文,支支吾吾地用华语回应,但是有些音发得不标准,他更正了,还问作者为什么要坚持说华语?江琼珠不好意思地说:"练习嘛。”。
他笑笑,用一个很调皮的眼神问:"因为要面向中国?”江琼珠却给他一个出其不意,但非常真心的答案——不,我是要面向马来西亚。
大马华人都谙粤语
江琼珠此行去了吉隆坡、槟城和怡保,每一处的华人都以客为先,总能以一口流利的广东话与她交流。她还发现大马华人认识的香港流行事物,并不比她少。而最叫她惊讶的是,有一撮大马运动分子在同步追踪2014年香港的雨伞运动。
香港雨伞运动纪录片《几乎是,革命》,今年7月30日在槟城一间古老的咖啡店放映。-图取自几乎是,革命脸书-
在《几乎是,革命》放映会上,有人提及一马(1MDB)的贪污丑闻,希望藉香港的经验学些什么。江琼珠表示,她听后很感动,觉得大马华人很谦虚,总是不停地向外学习,香港从来都是他们汲取养分的土壤。
除了政治人和影视迷之外,江琼珠也邂逅了一撮向香港文学学习的大马华人。她提到在吉隆坡茨厂街月树咖啡馆放映纪录片《我们总是读西西》,竟然来了三四十人,还称在香港办同样的活动,也未必有这种场面。最难得是,来的人都读过一点西西。
江琼珠在文中指出,絮絮不休地举这么多例子,不是要说明香港文化有多秀异,反之,上述种种碰击,不得不令她深思当港人自以为是文化强者的时候,会不会已经变得封闭、对外间的事物已不感兴趣?
兼容并蓄才是王道
香港人对马来西亚的认知,跟大马华人对香港的认知,完全不对等。"他们几乎每个都知道香港的特首叫689。我们知道马来西亚首相怎称呼吗?有多少人读过马来西亚作家黎紫书、黄锦树?”
多元化的生活环境造就了大马华人兼收并蓄的特性,让他们向香港、向台湾、向中国大陆,甚至向本土学习。岭南大学副教授陈允中是大马华人,马来文说得很一般,到香港10年,要忘的已忘了。
那年他留学归国,跟随一位会说马来语的华人组织者下乡,看见他以朗朗的马来语向村民演说,他感动得热泪盈眶,"你会说别人的语言才是别人一分子,才得到信任。这才叫做共融。”
"大马华人身处多元复杂的空间,既要继承华人传统,也要与马来人、印度人共处,不管种族、宗教、饮食,都斑驳繁杂,要心怀开阔才感到自如。朋友说,七八十年代在吉隆坡,一味听到广东话,这十多年,华语当道,这现象必然和中国崛起有关,而这也就是马来西亚——你钟意讲咩嘢话就讲咩嘢啦。(你喜欢说什么话就说什么话啦)”
江琼珠在文末终结说:"进入新世纪,文化已不讲高低,而强调差异,文化也不一定直线发展。异质的世界带来姿采的人生,不同文化带来不同视野,欧陆文化很前卫,日本文化很精致,马来文化是什么,就要看我们有多开放地接受和理解了。 ”